在涉外活动中塑造良好的国格人格——党委副书记李宝章为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储备培训班学员作专题讲座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图片来源: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2012-05-18

    5月17日上午,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不时传出阵阵热烈掌声,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宝章亲自为第二期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储备培训班学员作讲座,讲授在涉外活动中如何塑造良好的国格人格。他结合自身对外交流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同学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人格和国格,以及作为志愿者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讲座由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主任姜凤春主持。

IMG_6036.jpg

IMG_6025.jpg

    李宝章副书记2001年获得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在国家教委外事局学习,1988-1990年赴比利时王国大使馆教育处工作,具有丰富的外交外事工作经验。

    李宝章副书记为学员们阐述了国格和人格的基本内涵。他说国格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尊严、名誉和品格,人格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尊严、名誉和品格。这里的关键词是尊严,所谓尊严就是被尊重。他以意大利国土之内芥末小国圣马力诺与拿破仑的生动故事为例,说明一个国家不在于大小、强弱,有了尊严,便有了国格。同时,个体人格又是构成国格的基础,是国格的支柱。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的国格是通过几千年无数仁人志士共同塑造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大了。由于祖国强盛了,人民才自豪,才受尊重,这一点海外华人华侨感同身受。

    李宝章副书记说,作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内心要充满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你们任重道远。如何塑造良好的国格人格?他对即将赴国外的汉语志愿者们提出五点建议和希望。一要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二要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要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五要学会在在国外如何应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方法。他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仍然持有偏见,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不了解。孔子学院是我国在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等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设立的,宗旨是在海外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中国每年向国外派出大批汉语志愿者,具有深远意义。志愿者就是宣传员,在教授语言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最后,李宝章副书记对学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说,希望大家能够肩负起对外传播汉语的神圣使命,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应明确自身任务,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加强个人修养,维护国家利益,时刻牢记志愿者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以高尚的人格和国格投入到汉语教学中,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永远做中华文明的忠实传播者。(于立极、单宇思)

责任编辑:徐莉

责任编辑: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