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图片来源:宣传统战部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2013-03-27 次
3月23日下午,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德、法籍专家顾安达(Andreas Guder)、白乐桑分别为赴欧美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储备培训班学员做题为《德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中学引进汉语教学的专业及策略考量》和《法国汉语教育杂谈:现状、教学标准及其学科建设》的讲座。以不同的视角,分析目前国外汉语教学现状,并同学生们一道,寻找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整个会场热烈而温馨。
顾安达博士曾于1991年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获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教学硕士学位和汉语与汉学专业博士学位。他具有丰富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经验,曾担任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北京理工大学德语培训中心讲师和德国美因兹大学翻译系副教授,现任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组长和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对中德两国的外语教学情况有较深刻的了解。
他介绍说,汉语热不仅因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还因为德国中学生对来自欧洲之外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好奇。但是,汉语在德国还不是一门普及性的中学课程,并从四个方面谈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首先,欧洲汉学的重文本传统,使得地理学、法律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专业缺少汉语专家。第二,传统上,欧洲所理解的“外语”,都是印欧语系的外语,都是用表音文字记载的,与母语有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概念系统,而汉语是个例外。第三,汉语本身具有复杂性。其它语言可能只有20到80个不同字母,而汉语则有1500到3000个常用汉字,口头语言和书面文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语调对德国人来说更是学习的难点。另外,欧洲外语有共同词汇、词类和句法规则,学习较为容易,但德语和汉语的距离太大,教师需要有双方的文化意识,“教”、“学”难度都很大。第四,师资培训与德国教育的“联邦制”结构,也给德国中学的汉语推广增加了难度。德国16个州对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框架性规划,各州的规划之间存在差异。唯一跨州的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虽然制定了《汉语高中毕业考试规范(EPA)》,但这个规范要求过高而且并不实际。顾博士指出,以上四个方面使德国中学的汉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发展汉语教学,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随后,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汉学家白乐桑从自身对音乐的爱好出发,分析了外国人难于掌握汉字标准发音的原因,并介绍通过学唱中国歌曲,不仅能够略微缓解“发音难”的问题,更会激发起外国人对于汉语学习的热情。独特的阐述使同学们受益匪浅。除此之外,白乐桑还给同学们介绍了HSK(中国汉语水平测试)考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汉语教学在法国中小学的实施情况,从法国汉语教学协会、研究专业、汉语督学团队、纲领性文件等中心环节阐明了自己对于汉语学科建设的看法。最后,他表示,“汉语教学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挑战,希望同学们以更高的热情,耐心完成好汉语教学推广的重大历史使命。”
两位资深的汉学家用流利的汉语、幽默的语言结合自身丰富教学经验,感染了在座的各位学员,场内笑声连连,掌声不断,气氛热烈。在提问环节中,他们和学员们共同讨论了外国人关于汉语字母、拼音及汉字学习的思维性问题,并指出字母对汉语发音学习帮助很大,但在一定水平上必须督促学生学会更好地使用汉字。志愿者们表示这次讲座对他们的启发性很大,他们将在将来的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学习优秀教学方法,为汉语在世界的传播推广添砖加瓦。
讲座结束后,我校副校长刘宏会见了两位外籍专家,双方亲切交流,当得知我校更名成功的喜讯,两位汉学家用汉语亲笔为我校题词,并衷心祝愿我校能够架起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汉语使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祝愿中法、中德友谊长存!(朱雯熙)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