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志愿者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校长孙玉华教授走进赴欧美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储备培训班并与学员亲切互动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图片来源:宣传统战部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2013-04-17

    4月15日上午,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不时传出掌声阵阵,校长孙玉华教授亲自走进正在我校培训的赴欧美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储备培训班课堂,以《牢记志愿者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为题为培训班学员做专题讲座。孙校长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外事经验,向学员们悉心传授了正确处理对外教学、生活等问题的方法。孙校长特有的母亲般的慈爱口吻与志愿者们蓬勃的青春气息相互交融,使得整场讲座热烈而温馨。

01.jpg

    为使“准志愿者”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孔子学院的意义,校长孙玉华首先介绍了孔子学院总部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的情况。她说,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盈利性质的教育机构,主要提供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提供中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询在内的相关服务并不断开展中外语言交流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了解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诉求,这也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牌以来,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底,已设立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足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名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大外也乘势而上,先后于俄罗斯、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圭亚那成立了五所孔子学院。孙校长表示,作为文化传播亲历者,她深知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因此,她充满激情地嘱托:作为即将赴外工作的志愿者,大家理应树立这种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做一名“文化使者”,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世界和平。

    随后,孙校长结合多年从事外事工作的经验,列举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引导大家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她表示,处在异国的教学工作中,学员们必然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困难,例如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环境各异等。对此我们应端正态度,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更加加强自我保护,遇到难以处理的情况,及时与上级沟通,并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她强调,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经济,但仍有一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趋于片面,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颠倒黑白”的情况,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基于对对象国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寻求温和巧妙的处理方法;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我们应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不刻意回避历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正确、标准的汉语教学使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与现状,消除误解,增进友好。

    孙校长说,两个多月的培训时间虽短暂,但希望大家能够在50余天的培训中,不断收获,不断了解,不仅在知识领域有所提高,更好在心理上做好“吃苦”的准备。作为培训单位,大外将举全校之力,高质量完成国家汉办提出的教学要求,满足大家在生活上、学习上的需求。

    最后,孙校长对学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她说,大家都是优质的社会资源,能够加入到孔子学院志愿者的队伍对大家而言是幸运的。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每个人都应明确自身任务,提高思想觉悟,加强个人修养,牢记志愿者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百倍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添砖加瓦!(朱雯熙)

 

 

责任编辑:孙梅轩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