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华校长在我校中层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

稿件来源:党委组织部 图片来源:党委组织部

2013-05-10

    5月10日,我校于机关楼601举办了中层干部培训会议,校长孙玉华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讲话结合我校具体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现将讲话全文登载如下,望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讲话精神。

 

附:

在2013年中层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

孙玉华
(2013年5月10日)

    按照党委的工作安排,我在这次培训会上做一个发言,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二是借此次培训的机会就学校目前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包括博士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以及协调创新等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今天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处级干部,是学校的精英,学校各项政策的确立和执行都要依靠你们去完成,大家能够在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十二五”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学校“十二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困难,我们在此进行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加强大家对于学校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认识。首先,谈第一个问题。

    一、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学校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又成功更名为大学,这和我们的顶层设计以及历代大外人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也和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可以自豪地讲,我校的中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非常好,学历层次高,接受新鲜事物快,实干进取意识强,整个团队蓬勃向上,奋发有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我的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干部的责任心。在与一位领导的交谈中,他谈到一个观点:分管十几个局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很忙很累,但这个岗位是自己选择的,在其位就要认真负责。我完全认同领导的这一观点,干工作贵在有责任,讲责任首先要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可能干成事。我们的领导干部我是非常有信心的,大家都不存在水平的问题,完成或完不成、完成的好与坏,都在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即使有再好的能力和水平,也只能是说在嘴上、停留在做样子上,最后很难干成事。责任心是宗旨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品格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才能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干部要常怀感恩心。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影响都决定了其较之普通师生应该承担更多的学校发展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内心要长存感恩之情,在各自的岗位上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有一个胸怀,有了胸怀眼界才会更开阔,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处理问题,才能让更多的群众满意。在任何一个岗位上想成功的完成本职工作,都需要很多人的辅助和配合;任何人想事业上有所成就,都非一己之力。在一个班子,需要班子成员协调配合;在一个部门,需要全体同事齐心协力,只有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来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对工作的热情,把目标完成好。

    下面结合我校的几项重点工作,跟大家交流一下。

    二、学校目前需要加强的几项重点工作

    ㈠博士点建设给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挑战

    “东北亚外交外事高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功获批,实现了几代大外人的期盼,彰显了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但是,冷静思考博士点建设对我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不得不有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紧迫感和压力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结构的协调发展问题。目前,我校现有学科覆盖了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但是,从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硕士点布局还不够协调,学科的单一性依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在更名大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多科性是衡量一所学校能否称为“大学”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各学科之间的相对协调更是对一所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大对非文学学科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是我们面临的共同任务。

    2、博士点建设对我校现有学科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挑战。我校申报的博士项目是“东北亚外交外事高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要想高水平地实施这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第一,如何更好地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提供学科支撑。在博士点的论证和答辩过程中,我们清楚的知道这一项目的支撑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或者说,这一项目正是这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产物,这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所在。但实事求是地说,政治学学科对我们而言,无论是从人才培养上,还是从学科基础上与外国语言文学比较起来都还比较弱。因此,如何寻求政治学学科资源的支持,尤其是日语、俄语和韩国语三个学科,如何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学科资源,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与之相关的政治学学科的资源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三个学科一定要加快速度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

    第二,关于博士人才培养问题。培养国家急需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博士人才是本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五年后对学位授予权评估的重要依据。就当前我校的现状而言,在未来的培养上,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导师问题。在导师的遴选上,一方面要考虑到导师的资质问题,比如对导师自身的学历学位(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是当前全国高校对博士生导师的共性要求)以及职称上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导师的研究领域问题,即研究领域是否符合该项目的培养要求。

    二是培养领域问题。我们从博士项目的名称就应该知道,从研究对象上来看,我们要研究的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的是非传统安全。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和清晰的,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研究内容的定位,也就是未来博士生的培养方向问题。我们知道,非传统安全是一个集合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跨国犯罪、文化安全等等。虽然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但是其中的每一个领域对我们现有的研究基础而言无疑又都是新的课题。因此,我们考虑要通过外聘专家等方式、形成由非传统安全多领域专家构成的博士指导小组,以增强我们博士人才培养的目标性。5月4日,我校承办了“2013中韩战略对话学术研讨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与国际、国内的外交外事高端专家建立联系,为我们的博士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益处。

    三是培养方式问题。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制是当前全国博士培养普遍采用的方式,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尤其是要借助政治学领域专家的力量。希望通过双导师制,来弥补我们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研究的不足。

    四是培养模式问题。培养模式上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以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为依托,吸引校内外专家资源,形成博士生指导小组;

    模式二:与国内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如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合作,为博士生在学期间提供赴北大进行课程学习的机会;

    模式三:与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合作,为博士生提供调研或实习机会。相关专业要提早准备,加强与这些机构的联系,比如俄罗斯远东研究所、韩国世宗研究院以及日本的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等机构。

    ㈡全面贯彻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我校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的教师比例占82.3%,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相对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教师总数88.6%。具有博士学位数也没有问题,在数量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学校要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追求质量的提高,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对现有教师队伍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研究领域抓紧时间做一个梳理,引导其研究方向尽量与学校科研需求相契合。同时鼓励教师以自己所熟悉的研究方向为根据地,注意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

    二是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缺乏。我们有些专业的人才可能在特定研究的领域中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权,彰显了我校的声誉,但是在某个领域达到全国领军的,还比较少。而目前学校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建设急需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来。我们要根据现有师资现状,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稳步引进高端人才。

    三是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我刚才列举了数字,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80%多,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并且这些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引导、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使他们能够持续地发光发热,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希望学校各个院系和各职能部门加大培养力度,促进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的迅速成长。

    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我校国际化办学的情况,把几个数字跟大家进一步明确一下。目前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合作院校达164所,164所高校中环东北亚地区友好合作院校(日、俄、韩)共计103所,占总数的64 %。英语类院校共计33所,占总数的20%。法语院校6所,西、德、葡、阿、意等语种院校共计21所。10年来,累计派出学生6449人,其中研究生382人;培养外国留学生18678人;教师赴海外进修、学习共190人次;共聘请来自19个国家的外籍教师628人次,年均聘请63人次;各个领域的顶尖名校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知名院校也逐渐成为我校的兄弟院校: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同志社大学;韩国的庆熙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光云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高水平院校都与我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10年间,公派出国留学人数总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本科生出国留学比例稳步上升,通过各种项目,本硕合计年均派遣645人,2010年我校出国人数达到1052人,占学校总人数7.3%。我校去年加入的香港万人计划项目进展良好,跟香港科技大学和教育学院签署了合同,今年6、7月份来我校的学生人数将超过200人,是我们原来估计100人的两倍。目前,在加入万人计划的各院校中我们做的是比较好的。这一项目的启动,除学生交流外,也将有利于我校旅游等多个专业与香港相关院校的合作,我尤其希望能够与香港高校加强科研方面的联系,香港的科研项目比较多,经费也很充足,与他们的合作将有利于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5月9日,留学基金委的于继海副司长来我校现场办公。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教育部领导的指示来我校了解上合组织大学的建设情况。我们同时汇报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于司长认为我校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如果从外派学生数、引进外国留学生数、外派师资数和聘任外国专家数这四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大外在全国比较起来做的是比较好的。但我校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数方面与预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我们需要集合全校的力量把这项工作做好。因此,我和主管这项工作的刘校长研究,应该去汉学院做专门的调研,专门跟踪研究留学生的招生问题,要努力扩大我们的生源。我举一个例子,我前一阶段到吉尔吉斯斯坦开会,发现在中亚地区学习汉语的人特别多,一个孔子学院的学生数都超过了几千人。这些地方与中国经济往来关系密切,如我们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就有近200个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是当地人,当地也有很多人到我国新疆等地做生意,学习汉语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中亚地区汉语学习的需求是很大的。于是,我与当地的一个学校进行了沟通,马上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开拓生源的好机会,具体怎样落实,请相关领导与部门好好研究一下。

    下面,我要讲讲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国际现代化大学的基本标准,主要就是衡量我刚才提到的外派学生数、引进外国留学生数、外派师资数和聘任外国专家数等几个指标,于司长听了我们的汇报指出,如果根据这些数字来排名,我校在全国2000多所学校中排名会比较靠前的。在这样良好的国际交流基础上,下一步我校就要向着步入国际现代化大学的目标迈进。目前上合组织大学、俄语中心、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孔子学院等平台建设对于我校的国际化办学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将这些工作加大力度做好。以留学基金委给我校的外派学生数目为例,目前俄语公派比例最大,能达到招生人数的70%多,基本是一年100多人,而且下达比例时,俄语的名额会标注“具有俄语中心”的字样,这就避免了外派名额全部分配到部属重点院校的情况,这就是俄语中心这一资源给我校国际化办学带来的直接收益。09年以来留学基金委分配给我校的名额比较多,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数字:俄语09年21人、10年16人、11年12人、12年11人、13年21人,日语09年3人、10年2人、11年1人、12年4人、13年4人,韩国语09年4人、10年11人、11年8人、12年9人、13年15人,西语09年5人,阿语09年1人,德语10年3人、11年3人、12年3人。2009-2013年留学基金委共分配给我校157个名额,最近留学基金委又给俄语5个名额(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

    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我校国际影响力、推动教育事业以及学科专业发展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我校开展了几十次培训活动,培训近万人次,尤其是已经连续开展了两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下个月还会开展第三次中方院长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学校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促进学校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人脉资源,让更多的外国教育官员、教师和学生了解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优势,为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培育了广大的海外生源市场,并因此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7年起,我校先后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今年暑期,我们将按计划在圭亚那和巴西启动孔子学院挂牌仪式。其中,圭亚那孔子学院是目前该国家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受到两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届时两国国家领导人将出席挂牌仪式。同时,我校正在积极筹备承办巴西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和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还有南非地区也打算争取新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发展对学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志愿者的外派甚至学生就业,都打开了局面。接下来,要重点做好新建孔子学院院长、教师与志愿者的选拨、派遣等工作,尤其国家汉办对于中方院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校一定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储备机制,要尽全力满足孔子学院外派教师的要求。

    ㈣全力做好“协同创新”(2011计划)工作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牵头的首批14家国家协调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其中属于文化传承创新类型的有2家,分别是由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调创新中心”和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的“司法文明协调创新中心”。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筹建了7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今年准备筹建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我校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做好申报筹备工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筹建校内的协同创新中心。既然“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主体建设工作。与以往传统的研究中心不同的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要在有效整合校内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将各学科各领域资源汇聚起来。

    第二,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领域问题。基于我们学校的学科基础,根据目前国家划分的协同创新四种类型,我们可以将研究领域定位在“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上来。因此,我们在筹建校内协同创新中心的时候,要在文化领域做文章,中心的名称和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计划等都要围绕这个方面而展开。

    第三,要做好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工作。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就是大学、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并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各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资源互补。就我校而言,要想在文化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有效整合校内关于文化研究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系与整合工作,如省文化厅、社科联或者其它省内在文化创新领域有较好研究基础的研究机构等等。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和大家产生共鸣,产生互动,齐心协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孙梅轩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