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做客大外“知行讲堂”校庆专讲活动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图片来源:宣传统战部

2014-09-20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适逢我校建校50周年华诞,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研究员受邀做客第23期大外“知行讲堂”校庆专讲活动,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思考》的精彩讲座。党委副书记李宝章、副校长刘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活动,刘宏副校长主持讲堂活动。

1.JPG

 01.jpg

2.JPG

4.JPG

 
    武寅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于日本政治制度史和中日关系史的研究,著述丰厚,影响甚广。在讲座中,她根据不同时期中日交往的不同特点,将近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东汉到南北朝是第一个阶段,其特征是尊崇与怀柔;从隋朝到明朝初年是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赶超与因循;从明朝初年到日本明治维新是第三个阶段,其特征是挑战与转折;从“对等条约”的签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第四个阶段,其特征是侵略与削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第五个阶段,其特征是对峙与再转折。这个过程经历了两次转折,第一次转折发生在第三个阶段,第二次转折发生在第五个阶段。当前,中日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是第二次转折前特有的现象,也是双方势均力敌态势被打破、新格局形成之前的必然过程。她强调,中日未来的发展格局必定一强一弱,毫无疑问,强大的肯定是中国!


    在互动环节中,我校师生就关注关心的问题向武寅研究员踊跃提问。武寅研究员一一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深情寄语我校青年学生——未来中国的强大,将在你们青年一代身上实现!答疑解惑过程中,她深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清晰严谨的思路、激昂又不失风趣的话语,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讲结束之后,党委副书记李宝章代表学校为武寅研究员颁发了大外“知行讲堂”证书。


    通过讲座,在场师生对中日关系两千年经历的一个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每个历史阶段的形成、演变以及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对历史性大转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对于从中日关系史的整体来把握中日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用科学全面的眼光观察审视中日关系和国际关系新趋势,进一步提升我校师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都很有裨益。(黄文龙 王媛媛)

 

相关链接:

    武寅,1976年至1980年任辽宁大学外语系教师。1980年至1983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2000年至200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2002年至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研究生院院长。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是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学术分委会中方主席,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学术荣誉称号,承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评委等多项职务。

 

 

责任编辑:孙梅轩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