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东北亚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东北亚研究中心
2014-09-28 次
9月20日,由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政治与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各大学、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楚树龙教授、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张胜军教授、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孙吉胜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可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执行主编赵青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编辑徐海娜等专家出席会议。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编辑等37人参会,我校校长孙玉华、副校长刘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副校长刘宏主持。
开幕式上孙玉华校长代表我校致欢迎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国际政治语言学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学术期刊编辑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孙玉华校长高度评价国际政治语言学的重要地位,肯定相关学科的学术意义和价值,介绍了我校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专业发展状况。她由衷期望本次会议能够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国际政治语言学相关课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科茁壮发展挖掘潜力并拓宽空间。随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楚树龙教授发表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加本次学术讨论表示再次欢迎,希望大家能够借此机遇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国际政治语言学发展新路。
在大会主题发言阶段,校长孙玉华教授发表了《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主题发言。孙校长言简意赅地梳理了语言与政治关系发展脉络,强调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应以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孙校长着重剖析了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发展的十个方向,旗帜鲜明地指出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应把“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作为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中国政治语言学理论应从构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等六大方向着手发展,而相关实践研究则务必坚持典型政治文本与政治话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等五大方向持续推进,吸引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共同参与,为政治语言学的茁壮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随后发表了《语言辩证法:话语权的效度和限度》主题发言。戴院长通过对政治语言学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指出中国必须积极争取话语权;促进话语生成和更新;反对话腐败;批判性地吸收中西传统经验。外交学院院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孙吉胜教授发表题为《建构、理解与实践:话语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发言,她指出随着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渐趋萎缩,国际政治语言学学科大有可为,在学科发展进程中应注重“习性”、“感情”、“背景知识”等因素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可教授主体发言名为《俄罗斯境外的俄语政治语言研究概述》。她梳理了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发展脉络,指出俄罗斯政治语言学已经超越了苏联学的范畴,“后苏联学”渐成俄语政治语言学的新称谓。
此后大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第一组围绕“国际政治与语言研究:理论与实践”展开讨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编辑徐海娜、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王磊副教授、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毕媛媛、中山大学讲师顾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费俊慧、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师陈红先后发言。与会者结合各国政治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广泛交换意见,就国际政治语言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达成重要共识。
第二组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俄建构:问题与思考”展开讨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执行主编赵青海、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晓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陶莎莎、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华、北京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陈松川参加讨论。与会者为提高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积极献计献策,实现理论与实践协同进步的正面效果。
第三组讨论题目为“公共外交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青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广民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黄日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海泽龙以及我校日语学院肖辉副教授、韩语系讲师徐俊、应用英语学院讲师孙钰参与其中。与会者就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软实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突破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与周边国家软实力建设进行比较,结论对中国突破公共外交、软实力发展瓶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研讨会上,相关领域资深学者就一系列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有多位学者作了精彩的报告。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项讨论议题,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在国际政治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潜力、东北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取得的可喜成就。研讨会于9月20日晚间闭幕。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和学科发展规划处主要协调,党政办公室、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宣传统战部、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和后勤基地共同配合出色完成会议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得到与会各方代表的高度评价。
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民网、东北新闻网、大连晚报、大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薛晓芃 吕平)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