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孙玉华会见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一行

稿件来源:国际交流处 图片来源:国际交流处

2014-11-25

    11月22日,校长孙玉华会见了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梅尔哈雷克夫.Z.U一行。双方在坦诚务实的友好气氛中,就建立两校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学生交流及教学科研合作,共同推进在我校建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达成重要共识和合作意向,签署了两大学合作协议。国际交流处、研究生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会见中,孙玉华校长首先向客人一行介绍了我校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介绍了近10余年来,我校在办学水平、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重点介绍了我校在上合组织大学交流合作领域取得的成果。孙校长指出,作为上合组织中方大学校长会员会主席及中方校长办公室单位,我校在实施国际化办学发展战略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借势上合组织大学合作机制和我国政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调整和确立我校国际化办学新的发展方向。开展与上合组织及中亚地区大学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不仅是我校今后国际交流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中方大学的责任。我校目前已经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一些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俄语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和即将成立“亚美尼亚研究中心”,这些中心为推进我校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大学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校长强调,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内重点大学和上合组织成员大学,希望双方在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推进教师、学生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我校将积极支持南哈大学学开展汉语教学活动。

    会谈中,孙校长向客人介绍了我校“俄语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和“亚美尼亚研究中心”的运行机制和运营成果,希望与南哈大学校长共同努力,争取两国教育、外交等政府部门的支持,推进在我校建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争取在尽早的时间内启动中心揭牌并开展中心工作。

    梅尔哈雷克夫.Z.U.校长非常感谢孙校长在百忙之中利用休息日接待大家。他说,访问中国东北和大连,特别是访问大外,是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发展与中国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选择。根本的原因是基于对孙玉华校长两度获得俄罗斯政府总统、总理表彰的由衷钦佩和孙校长担任上合组织中方校长委员会主席能力以及我校国际化办学实力的信任。通过与孙校长的亲切务实交流,感受到大外国际化办学先进理念及发展战略高度。完全同意孙校长的提议,双方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教师学生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在南哈大学开展汉语教学方面与大外紧密合作,并希望得到大外支持。

    梅尔哈雷克夫.Z.U校长表示,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非常愿意并将积极推进与大外合作,在大外建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回国后将就中心建立的申请和相关准备工作上报哈萨克斯坦教育部、外交部和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争取尽快促进研究中心的建立。

    会谈中,双方就在我校建立“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推进国别、区域研究,开展语言教学和国情宣传,推动两国机构、人员的人文交流等活动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推进中心成立的各项申报和准备工作,争取2015年5月份在我校举行中心揭牌仪式。会谈中还就在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建立“中国中心”等事宜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

    我校与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交流合作协议的签署,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的建立,将对我校国际化办学内涵产生重要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将是继我校“俄语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和即将成立的“亚美尼亚研究中心”后又一个上合与中亚区域国家级研究中心,不仅将成为国别、区域研究的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更将成为借势国家发展战略打造的全新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有助于发挥我校在上合组织大学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和扩大我校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心也必将为逐步完成我校上合组织大学合作机制下平台建设,拓展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合作,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开展地区人员和机构的教育人文交流,带动中亚国家汉语教学和来华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丁义贵)

相关链接:

 

    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成立于1943年,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南哈萨克斯坦州,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的跨学科综合性大学。现有12个院系,开设包括建筑学, 信息技术, 机械制造, 农学, 旅游学, 语言学, 金融学, 化学工程, 经济学, 法学、军事学在内的78个理工和人文学科,83个专业;拥有103个教学培养计划,其中包括56个学士培养计划,40个硕士培养计划和7个博士培养计划。学校共有1500余名在职教师,其中包括4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院士,123位博士和600位副博士,在校生数量达20000人。学校长期致力于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与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中国,日本,韩国等十七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