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图片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2017-08-04 次
8月1-3日,“世界文学”理念新探索与“比较诗学”学科新路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工作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副校长姜凤春,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会长周启超,《人大复印资料》主编耿幼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辉,《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赵永青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我校等20余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新理念和“比较诗学”学科的新路向进行研究和探讨。
副校长姜凤春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我校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希望未来能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张辉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对承办方我校文化传播学院表示感谢,对此次会议取得积极学术成果寄予厚望。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会长周启超在发言时提出,要把对“世界文学”新理念的探索作为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预祝集中探讨“世界文学”新理念和“比较诗学”学科新路向的本届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赵永青围绕《外语与外语教学》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和取得的实绩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
会议期间,共进行主旨发言1场,大会发言5场。与会30多位学者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的世界文学理念进行了集中探讨,从“世界文学”理念探索、理论旅行与“比较诗学”学科新路向两个层面展开会话。耿幼壮通过再读本雅明,对世界文学时代是否终结进行了思考。并指出,世界文学遇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世界的意识出现了问题。张辉通过对奥尔巴赫《世界文学的语文学》拉丁文引文的解读入手,以小见大,阐释了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意义。周启超就近16年世界文论和比较诗学出现的新气象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方维规对从当代“世界文学”的论争入手,追溯历史,最后回到世界文学的当代发展,并探讨了与“世界文学”概念颉颃的“全球文学”或“世界的文学”。宋炳辉从中国文学的内外视角入手,观照世界文学谱系,梳理了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汪洪章以文学发展时空观为基点,比照分析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程爱民探讨了中国叙事诗学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叙事”策略,谈及了两种文化的差异、矛盾、碰撞与融合的艺术过程。张冰以语言学诗学为切入点,对俄罗斯文论及其汉学研究的情况做出了探讨与分析。任昕探讨了海德格尔的诗学转型,并谈及海德格尔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的研究实证。胡继华、陈世丹、张进、刘圣鹏、黄玫、金雯、凌晨光、马汉广、宋学智、李伟昉、王建、刁克利、杨建国、高照成、陈靓、孙士聪、钱翰、章晓宇、华媛媛等学者从个人研究兴趣或在研项目出发,研讨交流了对“世界文学”理念的探索和理解。
闭幕式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昕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届研讨会是学界第一次对“世界文学”新理念的集中探讨,对整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致闭幕词,着重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具体情况。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是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比较文化理论研究,注重在比较研究中体现人文因素;注重体现当代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多体系、多视角的特点;注重突出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比较文化的新观点、新理论,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张院长最后表示,希望与参会专家学者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华媛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