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科研处 图片来源:科研处
2017-10-13 次
9月27-29日,由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九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年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15所外语院校的主管科研领导和科研管理工作者、27所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负责人,部分特邀专家学者共计88位代表参加会议。我校副校长姜凤春、科研处处长常俊跃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和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致开幕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讲话。刘司长指出,外语院校具有丰富的多语种资源、密切的中外人文交流特征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方向,进一步抓好谋划统筹、凝练主攻方向,抓好协同创新、拓展发展空间,抓好综合改革、优化学术生态,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书写外语院校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分为专家报告、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等重点环节。专家报告由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秘书长张朝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等依次做了大会报告。我校副校长姜凤春受邀作主旨发言,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反思入手,就中华文化“走出去”层面中的文化交流、传播、贸易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深层意义上“走进去”战略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及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问题;分析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战略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介绍了我校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上的积极实践,并对当前形势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困境、定位、路径及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他指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遵循人类文化的整体观和多元观,在文化观上要防止西方化倾向和自我单向化发展;正确认识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的矛盾;避免文化理念(价值观)与现实行为的冲突;积极寻求双赢契机,一方面借助中国崛起的机会,传播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种子;另一方面则要借助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人的素养,做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在贡献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方面,姜凤春副校长从外语院校自身出发,认为在决定哪些作品需要译成外文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中国文化影响力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他从区域国别研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多方面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做了进一步阐述。
分组讨论分为校领导组、外语学院负责人组和外语院校科研管理组三组同时展开,代表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和热烈研讨。我校科研处处长常俊跃在外语院校科研管理组中作为主要代表发言,从外语院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问题入手,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八所外语院校相关院系的研究论文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对国别和区域研究重视不足、国别和区域研究队伍薄弱、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建议。在讨论会上,兄弟院校代表们也进行了研究成果交流并分享了科研工作的经验,探讨了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语院校和外语学科建设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议性意见。
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作会年会自2009年开办至今,至今已举办九届,在加强全国外语院校及综合性院校外国语学院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需求,带动外语院校和外语学科共赢、共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全国外语院校和外语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年会。(殷占录)
责任编辑: